• 首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中心
  • 景区服务
  • 民俗风情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news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 景区新闻
  • 景区公告

察哈尔民俗之红食

察哈尔蒙古族的食物主要可分为奶食、肉食、米食、面食四种。奶食,蒙语叫“察干伊德”,俗称

白色食品。奶食大体可分液态奶食、固态奶食两类。肉食,蒙语叫“乌兰伊德”,俗称红色食品,

也称荤食。米食,主要是指炒米、小米、大米。面食,蒙语叫“郭日勒伊德”,主要是小麦面、荞

面等制作的油饼、馒头、面条等。察哈尔蒙古族食品中最有特色的干牛肉、奶酪、炒米、炸果子等

方便食品,是随着蒙古族游牧生活和成吉思汗的骑兵常年征战而逐渐形成的,其特点是便于携带、

骑在马上不用加热即可食用,而且食品所含的热量高、营养丰富,适合长时间保存、携带,适合游

牧生活和行军打仗的需要。现代许多方便食品的制作、加工,都是受察哈尔蒙古族方便食品的启发。

所以说,察哈尔蒙古族方便食品是现代方便食品的前身。但不同的是,察哈尔蒙古族的方便食品是

天然的,不加调料,不含任何防腐剂。而现代的方便食品,则多加有调味品和防腐剂。

一、手把肉

手把羊肉,蒙语叫“其那生麻哈”。制作手把肉时,要选用膘肥的三四岁羊为最好。宰羊时,先拔

去胸口近腹部的羊毛,后用刀割开2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

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内。这种方法除将羊血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红

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而且羊血干净没有损失,可用来灌羊肠。然后剥去羊皮,切除头蹄,

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照羊的关节,格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

料的凉水锅内,适当控制火侯使水沸裤:煮到肉色发白即可,这样可以保持羊肉的原汁原味。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食品,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人们似乎已形成这

样一种概念,就是如果到内蒙古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不算真正来过草原,就没有完全领略草

原食俗的风味和情趣。牧民们如果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好像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因

此,用手扒羊肉款待尊贵的客人,是察哈尔地区的一种普遍习俗。

二、煮全羊

全羊席是察哈尔蒙古族最高的待客礼仪,多用于大型宴会、婚庆喜宴、生日祝寿等场合,也用于接

待非常尊贵、德高望重的客人,过去多用于招待王公贵族及朝廷大臣。全羊蒙语叫“布呼勒秀斯”,

所用的羊肉膘成要好,肉质要鲜,而且最好是羯羊。用蒙古族特有的方法将羊屠宰后,先把羊头的

毛退净,下锅煮熟,再把羊内脏煮熟,把羊小肠洗净后灌入拌好面粉和调料的羊血,制成灌肠,煮

熟待用。上全羊席所需的羊肉是:羊背子、2块肩胛骨、2根肱骨、2根股骨、6节胸椎、8条肋骨。上

述骨头上面的肉都不能剔掉,要保持原样。察哈尔地区的全羊宴,一般不上羊蹄子、羊脖子、胸骨、

短肋和小腿骨。有的地区不上羊下水,有的地区上没有下巴的羊头。羊头、羊胸腔和羊背子,都要

整煮。煮好后码放的方式是:取一特制大方盘,先在盘底放上煮熟了的肩胛骨、胸椎、肋骨等,然

后把羊腿放在盘的四角,再把羊背子平整地放在上面,最后把羊头放在羊背子上。这样,一个羊的

主要部件差不多全都用上了,所以称之为全羊宴。上全羊时,要有专门的司仪负责,羊头要朝向首

席客人。这时,要有一位主人向来宾先敬酒一杯。然后由首席客人拿起专用的餐刀,在羊头上画一

个十字,把刀交给司仪。司仪先把羊头取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尾梢部分,一并放入一个盘内,再

从羊背的前半部分割下一块带有3根肋骨的羊肉,蒙语叫“达若莫”,供在主人家的神龛前。然后从

羊背子的左右各切下一块肉条,左右交换一下位置,并放好,把刀把朝外放人盘内,并伸出右手,

弯腰示意客人们可以用餐。首席客人从羊背的前面切一小块肉,放入火中,以示向灶神敬献德吉,

然后大家就可以开席用餐了。有时在宴会上要请一位善于言辞的祝颂人,吟唱敬献全羊的祝词,大

意是:

尊敬的客人在上

请允许我把肥壮的整羊奉献

它那宽阔的脊背

就像广袤的宇宙

它那肥大的四肢

就像四大部洲

它那高昂的头颅

就像森布尔山头

它那挺拔的长骨

就像山上的檀香树

把那首席的全羊

摆放在亲朋贵客正中

把那醇香的美酒

斟满闪光的杯中

有禄有福的客人们

请把它享用

三、烤全羊

烤全羊,蒙语叫“昭木”,元朝时称“诈玛宴”,也译作“诈马宴”。元朝官廷用于招待宗王、大

臣“诈玛宴”,也称”吉顺宴”。因为参加者都要穿统一制作的“吉顺服”,所以又称之为“吉顺

宴”。明朝人将其译写为“质孙宴”。烤全羊在现代也是蒙古族接待尊贵客人的一道名菜,一般的

宴席不用。烤全羊的色、香、味、形俱佳,别有风味,是全羊席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元史》记载,公元12世纪时期,蒙古人“掘地以坎以燎肉”。到了13世纪即元朝时期,食肉方法

和饮膳都已有了极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蒸羊,于

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不但制作复

杂讲究,而且用了专门的烤炉。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几乎都以烤全羊待上宾,其名贵列入礼节。

康熙、乾隆年间,北京的“罗王府”(罗卜藏多尔济)中的烤全羊,名气很大,甚至连家古族厨师

嘎如迪也很出名。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初,各地的王府中还有烤全羊。

《蒙古族文化解读》载,烤全羊的做法与煮全羊不同,煮全羊是卸开了煮,烤全羊是整烤。是将羊

杀了以后,不剥皮,去掉内脏,去掉蹄子,把食盐等调味品放入羊腔中,架在木炭上整烤,边烤边

翻转,注意不能让羊肉沾上了灰烟。有的做法是先把羊剥了皮,在羊腔内放人调料,把腹腔缝合后,

将其胴体用大锅慢火煮熟了,然后取出调料,再用火烤干,但这样的烤全羊,味道不如直接烤出来

的好吃。

四、羊背子宴

羊背子,蒙语叫“敖沁”,羊背子宴,蒙语叫“敖沁秀斯塔必哈”,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宴席

大餐,其制作及食用方法特别讲究。民间在祝寿、婚嫁、喜庆佳节、贵客到来时常设此宴。制作羊

背子,要选肥绵羊胴体,从后往前数第四根长肋骨处割断腰脊椎骨,把后面部分的肋骨分别展开,

去腿骨留尾,然后用清水煮,煮到一定时间后,加入适量食盐,直至煮熟为止。

《绥远通志稿》记载:“食羊背子为蒙人最敬之食品。全羊由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

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带尾人锅。其煮之火候,约为可食时许,即大脆嫩之度。煮过久则肉

老不堪食矣。用大铜盘盛之以奉客。客执餐刀画羊背上作十字形。礼也。然后庖人操刀,先由背上

左右,各制取三条,跪而进之客。然后自用刀割食之,”这一记载将羊背子的做法和食用方法说得

较为详细,可见食羊背子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但其与现在的做法稍有不同。

羊背子宴用的材料是1个羊头,1个羊背子,4根肋骨,6节胸椎,1条后腿,比全宴的用料少了一半

多。蒙古人食用羊背子的仪式,比较讲究,也很隆重。盘中摆放的羊背子,是有一定格式的,腿骨、

椎骨和肋骨分别放在盘子的底部,然后在上面放上羊背,羊头放在羊背子上,上席时羊头要朝着客

人。接着,主人便端着银碗向客人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客人们依次接过银

碗,用右手无名指在银碗中稍蘸一点酒,庄重地向上酹献三次,然后才将酒一饮而尽,表达了对天

、地、祖先的尊崇之情。

五、羊灌肠

羊灌肠,蒙语叫“格德斯”。《蒙古族文化解读》记载,灌羊肠一般要在刚杀了的羊皮上进行,因

为羊皮光滑,不容易把肠子弄断。灌羊肠至少要有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把羊肠撑开,另一个人往肠

子里面灌水,反复多次冲洗,直至把羊肠洗净。最后用一块肺子填进羊肠里,再灌上水,用肺子把

肠子彻底清理一遍,羊肠就洗净了。在男人们灌洗羊肠的时候,女人们就把从羊腔中滔出的羊血,

用羊油、调料、葱姜和适量养面或白面伴好了。这时,就把拌好了的羊血灌到羊肠中,扎紧口子,

团成一团,放入锅中煮就可以了。煮羊肠时,要放在凉水中煮。羊肠不能挨着锅底,否则就容易

粘锅,导致肠壁断开。如果制作的羊肠太多,就可以先冻起来,以后慢慢煮着吃。羊灌肠是察哈尔

地区的特色食品,在用羊肉招待客人时可作为配餐,用另一个盘把煮好的灌肠拿上来,供客人享用。

六、羊杂碎

羊杂碎,蒙语叫“好尼乃塔贲乔拉”,是察哈尔地区群众喜爱的一种价廉、味美的风味食品,如同

北京的爆肚、南京的板鸭、广州的炒粉、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样。正宗的羊杂碎,讲究色、汤、料、

味俱全。汤要老汤,料要新鲜,味要奇香。做好的羊杂碎,香味扑鼻、诱人食欲,盛入碗中,鲜红

油亮;吃到口中,肥而不腻,令人胃口大开。尤其是冬日严寒的清晨,吃上一碗又烫又辣的羊杂碎,

会让您觉得好像是在肚里装了一个小火护,温暖如春。吃杂碎时,一般都要在饭桌上放一碟油亮鲜

红的辣椒、一碟细盐面和一碟新鲜嫩绿的香菜段,这是吃羊杂碎必不可少的“佐餐三味”,据老中

医讲,吃羊杂碎不仅能补五脏、健筋骨,还可开脾暖胃。但高血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宜不吃羊

杂碎。

七、牛肉干

牛肉干是蒙古族传统的风味食品,特点是易保存,方便携带,味美可口。蒙语叫“乌和仁哈塔生玛

哈”,也称“包日其”。牧民不但可以自制自用,还可以规模化生产。一般是在秋季制作,因秋季

的气候凉爽,肉条既不生蛆又不腐败,肉质不变。每到秋季,牧民们就把宰杀后的牛肉,切成长条,

用盐卤,然后晾干即可。目前的肉干制作已成产业化生产。在过去游牧时代由于没有冰箱,牧民们

就把牛肉晾干后保存,由于肉干体积小,易保存,游牧时携带方便,所以就成为了游牧民族能够传

承下来的独特食品之一。

八、炙肉

民国之前,察哈尔游牧民,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制作炙肉,蒙语叫“浩日禾格”,现在的人们已经很

少有人采用这种方法了。具体的做法是,将宰杀后的羊、黄羊或旱獭的瘤胃翻过来,把粪便清除干

净,再将动物的四肢、腰背、脊椎、肋骨、胸叉等切割成小块,装入瘤胃内,然后放入盐、葱、野

韭菜等调味品,来回搅拌匀了,用绳索将瘤胃的口子扎上。在野外拣一些光滑而薄的石片,将瘤胃

围起来,再在石片的外面围一圈牛粪,点火炙烤。经过不断地添加牛粪,不断地加热,瘤胃里的肉

就会被烧红的石片烤熟。后来,人们把肉放入石头或金属制成的容器中密封,外面用粪火加热,也

能烤制出同样的炙肉,但是味道与野外烤制出来的炙肉还是有区别的。炙肉因为是密闭烤熟的,其

香味没有散出去,全部入了肉内,味道非常鲜美。用这种原始方法制作出来的炙肉,是现代一般的

烹调方法所不能相比的,而且炙肉的营养丰富,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没有散失,具有增加营养、益

气补血的功效,特别适合老年人和体弱的人作食补,也是非常适合用作野餐的美味佳肴。蒙古民族

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蒙古族的待客礼仪是有客必待,不

分远亲还是近亲,不管常客还是初来的人,均以满腔热情,真诚相待。或许,每个人该有一片自然

,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源。生活,可以忙碌到夜以继日让人无法喘息;心灵,可能麻木的听不见自己的

声音;人,也可以把自己关在四面冷冰的泥墙里,但却无论如何都阻隔不了生命之源对本能的呼唤。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远看去仿佛和天边相连。大草原上,到处翠色欲滴,好像绿色的地毯,上面还

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又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美丽的图案。

草原上的牛羊在奔驰,骏马在驰骋,牧民在歌唱,碧草和小花在聆听,草原或动或静,都以它的温

存与博大印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文章选段自樊永贞、潘小平编著作品《察哈尔民俗》第五章第二节,肉食片段。

咨询热线:400-0474-400
版权所有:内蒙古辉腾锡勒旅游
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蒙ICP备19003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