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中心
  • 景区服务
  • 民俗风情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news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 景区新闻
  • 景区公告

辽阔、奔放的旋律,我破防了!

“没有音乐,如同草原上没有骏马,没有音乐,如同毡房里没有奶茶”,

蒙古族素有歌海之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族先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


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有传统的古老圣歌、赞歌、宴歌以及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

曲调起伏较大、音域也较宽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


隋唐时期,蒙古族先民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额尔古纳河流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作为狩猎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为”古短调“。


公元840年,从狩猎转化为游牧。游牧音乐的基本风格转变为"长调"。

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长调牧歌、"潮尔"合唱、马头琴等。


19世纪40年代以后,已经脱离草原游牧文化,转入了农业耕村落文化。

其筑屋而居,形成星罗棋布的村落。随着生活的改变,音乐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长调民歌逐渐衰微,基本退出了日常生活。新的短调民歌却蓬勃发展,并且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短调情歌、长篇叙事歌、“胡仁·乌力格尔”(蒙语说书)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长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尤其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流行文化、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

牧民音乐生活领域中,本民族的、汉族的、国外的创作歌曲、通俗歌曲掺杂其中。


90年代歌手的崛起以及汉语演唱成为主导,著名歌手腾格尔在1986年便发行了单曲《蒙古人》。

此外,斯琴格日乐、零点乐队、韩磊先后走出内蒙古草原。


21世纪初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形成。

经过60余年的现代化转型,蒙古族文化娱乐生活呈现出极其开放的多元性特征。

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层次、多时代的、多体裁的音乐文化,形成蒙古族民众当代音乐生活结构。


来源:《史籍中的察哈尔》、百度、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区

咨询热线:400-0474-400
版权所有:内蒙古辉腾锡勒旅游
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蒙ICP备19003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