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上线 | “行”于大地,与众不同!
    
	 
	
 
	记忆犹新初次见面的“尬聊” 
	“同学你家是哪儿的”友好式发问
	“内蒙古” 
	自如式回答迎来灵魂式追问
	“你们那里是骑马上学吗” 
	对于该同学的“地域固有式印象”表示惊叹 
	
 
	 
	难道,四川的都吃辣吗?
	海南的都会游泳吗?
	…… 
	辉腾琪琪格带着您回味下“马背民族” 
	自由奔放的出行方式吧
	↓ 
	内蒙古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草原处处是我家”,便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为适应草原生活,为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不得不经常迁徙,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行”必定与众不同,由此产生了独特的马文化、车文化等民俗。
 
	
	★★★马文化★★★ 
	
	骑马 
	蒙古语称为“牧日敖那呼” 
	
	文献 
	《柏朗嘉宾蒙古行记》载,蒙古族的男子骑马自不必说,“少女和妇女也像男子一样敏捷地骑马和驰骋”,甚至“孩子刚刚长到两三岁的时候,便开始骑马而行,驾驭马匹纵马驰骋”。徐霆记载“往来草地,未常见有一人步行者。” 
	
	历史 
	蒙古族牧民一直是用马来作为代步工具,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以马为伴,骏马是牧民忠诚的战友和伙伴。蒙古族骑马习俗,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牧民在外办事,仍然以骑马为主。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比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 
	
	
 
	
	★★★车文化★★★ 
	
 
 
 
	
	勒勒车 
	是用木料制作的一种蒙古式的牛车,是一种极为方便的交通运输工具。 
	多用桦木制作,因其耐雨淋、耐磕碰,车体轻,适宜在草原、沙地上行走。 
	“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故称之为“勒勒车”。 
	
	历史 
	据史书记载,公元3世纪的敕勒人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合草原的环境。
	每当牧民迁居或参加祭敖包聚会时,则以勒勒车驮运,前后相连、鱼贯而行,十分壮观,故家家皆备。 
	
	蒙古族独特出行方式
	优秀文化遗产
	值得我们珍惜及细细体味
	随着时代的变化
	蒙古族出行工具日渐丰富